本体论与存在论

本体论与存在论

Day 125-126

这两天膝盖依旧没有好转的迹象,感觉膝关节活动不开,每天醒来的时候最痛苦,稍微一动就疼。再观察一周吧,希望不要是坏结果。活动不方便,索性就哪里也不去,得以名正言顺的宅在家里看书。不过话也说回来,就是活动没问题,除了球场也实在无处可去,只是去一趟球场还要做核酸回来还要寻车位,这些着实也会花去不少时间。现在省下这些时间,正好可以多看看书,让自己思绪得到清静。

先是看了《古代算命术》,但是感觉自己还是没能抛弃西方学习知识的方法论,过于纠结每一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,而中国古代的“知识”或者说中国古代思想,从来就不是在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产生,而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对生命情感的实践,对天道的直观感悟而产生。我必须先摒弃这种对知识的思维惯性,所以还是决定先把《哲学导论》、《传习录》看完,再带着对中国哲学思想的体会,去感受古人的《周易》所描述的世界。

《哲学导论》看到了“本体论”,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,基本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。最初的原始社会的先民,出于恐惧和想象,从图腾崇拜到原始神话、武术、宗教,形成天命或命运的观念。他们的世界出自天命,也因天命而毁灭。天命,最初是恐惧和祈祷的对象,后来成为描述和解释的对象。正是在描述和解释中,形成思想对自身认知。而思想一旦摆脱对想象的依赖,便会转而提出属于自己、由自己产生的问题,也就是对“存在”问题的追问。而这个追问,便是哲学思想的诞生,那句“我思故我在”,便是最好的概括。这一过程,是哲学思想在时间上的起点,也是逻辑上的起点。

“本体论”译自拉丁文的“ontologie”,它由17世纪德国经院哲学家郭克兰纽提出,根据希腊词on的复数onta(多个存在者)加上logos(学)构成,拉丁化后成为ontologie。从构词上看,“本体论”就是关于“存在者”的学问。如果要研究“存在者”,必须先在思想上确定“存在”本身。西方哲学在这一点其实犯了一个错误,由于把存在的根据归于某一类存在者,忽视了“存在本身”。而在发现这一错误后,近年已经有不少中国的学者将它翻译为“存在论”。当然,我们只要记得所谓的“本体论”,其根本目的不是要探究出一个具体的“本体”,而是要说明“存在者”的基本规定,也无所谓。

而当西方哲学从“本体论”(“存在论”)成为形而上学的一元论时,便跟中国的“道”有了一致的追求(虽然追求一致,但境界还是有差距哈哈。。)

简单的把“本体论”和“存在论”之间的区别笼统的概括了一下,写的不全面,北鼻随意的看看就好哈,等到把所有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了,再总结的话应该会清晰很多。

北鼻。。好好休息。。晚安,好梦。。🌃❤️